2011年8月2日—8日,由广东省深圳市外侨办组团,前往马来西亚沙巴州进行为期一周的海外华文教育考察交流活动。
沙巴州为马来西亚坐落于东马群岛,是马来西亚13个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北婆罗州的最北端,面积7.45万平方公里,是大马土地第二大的联邦州属。现有人口大约300多万,州内共有32个族群社区使用80多种不同的语言,堪称“亚太民族文化大熔炉”,享有“风和乐土”的美誉。
沙巴州的华人约有35万人,大部分为客家人,大马客家人占华人族群比例最高的州。客家十九十九六十年代远渡南洋迁移到沙巴,为避清朝的战乱而谋生计促使东南广东沿海一带的客家人背井离乡南迁,形成客家移民的典型的模式。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基本情况
1.马来西亚的教育概况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国家。共有马来族,华族和印度人,其中马来族是最大种族,华人为第二大民族,还有印度人等其他种族。因为三大民族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国度具有不同的文化根源,并且各自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语言等,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源流。
上世纪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从英国人手上独立之后,分别在1962和1966年在全马来西亚推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政策。在马来西亚国民教育体系下,马来西亚政府小学按不同教学媒介语言可分为三种源流的学校。分别是:用汉语(中文or华文)教学的国民型华文小学;一种是用淡米尔文(印度文字)教学的国民型淡米尔小学;第三是用马来语教学的国民小学。皆由马来西亚教育部主办。华文小学虽然也已纳入马来西亚国家教育的范畴里,但是由于马来西亚政府一直想致力于推行单元化(指单一文化)的教育政策,出现了各种不利于“华小”发展和生存的法令、条文等。此外,长期以来“华小”还面临增建扩建困难、拨款欠公、师资不足、设备欠佳等重大问题困扰。
马来西亚中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马来西亚政府给予津贴的国民中学,这类中学主要是以马来学生为主,用马来语教学;二是原来接受政府津贴的准国民中学后来改名为国民型中学,这类中学以印度人和华人学生为主要生源,用英文或马来文教学,其中华文和淡米尔文作为一个科目学习;三是原接受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后因不按国民型来改制而得不到政府的津贴的独立中学。马来西亚现有60所第三种类型的中学,他们坚持以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因为马来西亚华社拒绝让这些学校改制而被迫自行从华社筹措经费办学,政府没有一分一厘的资助,称之为“独立”中学。
2.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特点
(1)非常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
马来西亚是除新加坡以外的华人占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华语在华人社会中广泛地使用,这反映在日常生活、商业、娱乐、学校及媒体等等。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都为一枝独秀,是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具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迄今为止,马来西亚现有华文小学1287所,华文独立中学60所,大专院校3所。仅在东马的沙巴州,就拥有国民型华校80多间,在校学生近50000人。其规模之大、普及之广可见一斑。
(2)高瞻远瞩的教育目标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以下简称“董总”)成立于1954年,是马来西亚维护与发展华文教育的全国领导机构团体,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努力工作,已树立起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教育部的鲜明形象。他们看到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积极投入财力物力,更新学校设备,在学校大力发展电化教学,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电脑课程,让学生、教师人人了解电脑、使用电脑。学生们在电脑上绘画、答题,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个个驾轻就熟,马来西亚华校与当今时代的脚步紧紧相随。此外,由于马来西亚华校的教学质量在全马来西亚马来文,淡米尔文和中文各源流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数理化方面更为出色,大马华校成为马来西亚教育体制外的重要补充力量,为大马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前景,大马“董总”决定着力于华人领袖的培养工作,让以往局限于华人的华校的大门敞开给各族学生,接收非华裔的优秀子弟入学。伴随着华校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有条件的印度人、马来人也开始送孩子到华校读书了。目前在全马各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人数已接近70000人。
(3)采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在沙巴国民型华校董事会联合会黄一鸣主席等人的陪同下,我们访问团走访学校,深入课堂,切身感受华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等。沙巴华校师生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严谨。走进沙巴的华小校园,不管是从在学校门口相迎的老师们,还是正在用餐的学生们,给人感受到彬彬有礼、恭敬谦和的深刻印象。据介绍,华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走访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所到之处学生起立向校长和客人问好,学习的课堂上也是井然有序。在亚庇中华学校,约两千名学生共用学校仅有的两间洗手间,而学生们还能够自觉排队,从不拥挤。
如果说老师和学生的严谨态度让我们看到东马沙巴华校的教学管理中“刚”的一面,沙巴华校精彩纷呈的人性化课堂教学中展露无遗了他们“柔”的一面。沙巴华校的教室总是放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学用具,书架上堆放不少图书,供学生翻阅。科学教室里,挂着的风筝、装满各种豆子的小瓶子、高高可爱的牵线木偶都是老师们根据教学中的需要自己亲自制作的。课堂上,沙巴的老师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关注留意学生的参与情况。将学习和游戏互相结合起来,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不少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收获和体会
1.华文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根
海外华侨华人都把祖籍地当作他们的根,祖籍地的语言就是“根”的象征。因此,保住华文教育,就是保住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根。要保住根就要出钱出力办华文学校,华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由华人捐款得来的。大家都说,马来西亚的华人要缴纳“两种税”:第一个是交给政府的所得税,第二个是捐钱给华校。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更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将汉语(东南亚称呼为华语)及中华文化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在马来西亚,由于华语不是官方语言,所以华文教育从来都是靠马来西亚华社华裔自己的努力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为了维护马来语的官方用语地位,强调在学校中马来语的课时量,即便华校淡米尔文学校也不例外。导致华校要实行华语(汉语)、英语和马来语教学。正因如此,在华校任教的老师们每周有二十个课时,按每班五十多人计,工作量均大于一般的马来西亚政府学校。他们要面临的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在待遇上他们并不比政府学校的老师待遇高。虽然如此,老师们依然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土地上执着、辛勤地不断耕耘着。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责任,更肩负着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走进沙巴亚庇华文学校的校园,感觉到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二十四位身着唐装表演鼓舞的学生,他们各个精神抖擞,以喧天的鼓声迎接着人们的到来。二十四个红鼓上赫然贴着从“春分”到“冬至”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类似的表现中华传统的场面还有很多很多:摇头晃脑背着三字经的孩子,埋头练习书法的学生……,处处渗透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2.再穷也不能影响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学习华文学好华文,从而对祖籍国和家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大马华教在马来西亚得以蓬勃的发展,凝聚了一群经济实力雄厚、执着中国传统文化、热心华文教育的华人有识之士的满腔热血。在马来西亚稍有所成的华人都会竭尽所能为华文教育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并以此为荣。从接待我们的会长和拿督中,名片上,往往都印有“某某华校董事”字样,这是他们为学校投入的见证,更是他们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做出的贡献的骄傲。
3.坚持华文教育,敞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他们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与外界的交流联络和自身的发展,不断开拓和扩展教育的视野。华校的领导十分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校的交流合作。他们经常举办中国大陆和香港和台湾的华文教育专家前去讲学、交流的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经常访问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的学校,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等地均有他们出访的身影。
马来西亚华校校董会除了积极为学校创造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条件之外,也十分重视华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经常组织老师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以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更新华校的教育理念。马来西亚华校使用的华文教材由“董总”组织马来西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坚持做到五年更新教材,让教材的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详细信息来源于通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www.mm2hservices.com